新闻中心
从中国式教育之殇----到塑料环保之路在何方?

前一段时间,笔者因为在互联网上看到有一群人老是在转发一些关于微塑料的知识和一些概念,于是进入了他们的微信聊天群里面,看看他们在聊什么,我当时就在想,是不是这群人也是关注塑料造成环境污染的同行人,说不定里面有很多有识之士呢,说不定能跟他们做朋友,或者有机会做一些合作创造?观察了许久后,发现他们搜罗了全天下所有的关于微塑料污染的文章及文献,目的是干什么呢?学校组织写论文?原来只是为写论文而写论文。

1.jpg

虽然关于微塑料的研究论文众多,能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它的危害等情况,但关键还得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去积极应对、想办法消灭微塑料呢,当笔者抛出这一论点时,反转来了,当时群里就有几个同学就说;解决塑料污染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痴人说梦的事情等等,我当时就在想,那么你们弄了这么多微塑料的研究论文干嘛呢?难道只是为了写论文装装样子,原来这群人是假装在学习而已,这是不是就是中国教育体制的问题,还是各个行业的问题的一个缩影

目前中国式教育注重考试,堆砌知识,记碎片化信息,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掌握思维方式,能让人分析、理解、运用知识,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内化拓展。

面对塑料污染问题,它不仅是一个科技问题,也不是一个行业问题,它是一个社会性问题,2019 年中国开始在海南进行禁塑试点工作,这几年一直如火如荼的在进行推进,但是市场推广并不是很好,接受度并不是很好,海南禁塑已经演变为像禁毒一样禁塑,着实汗颜,堪称行业之殇。

2.png

海南禁塑试点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市场接受度不好,禁塑失败主要有表面上以下原因:

 1.成本因素

 可降解塑料制品的生产成本较高,导致其市场售价普遍比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高出不少,几倍。

 2.使用习惯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餐具等,这些塑料制品方便、轻便、耐用且价格低廉。

 3.产品质量

 部分可降解塑料制品在质量和性能上存在一些问题,如强度不够、韧性不足、保质期较短等。一些可降解塑料袋在盛装重物时容易破裂,可降解餐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变形、渗漏等情况,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从而降低了市场对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接受度。

 3.监管难度

 海南作为一个岛屿省份,周边海域广阔,海上运输较为便利,这给岛外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流入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润,会通过各种渠道将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偷运到海南销售。同时,由于市场主体众多、交易行为分散,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难以做到全面、及时的监管,导致一些违规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行为屡禁不止,影响了禁塑工作的成效和市场的接受度。

 4.宣传不到位

 虽然政府和相关部门开展了一些禁塑宣传活动,但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可能还不够。部分消费者和商家对禁塑政策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对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危害认识不足,对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优点和使用方法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在实际行动中对禁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度不高。

实际上原因是禁塑理解错误,人类已经离不开塑料,禁塑是导疏导不是堵,针对污染环境的塑料,不同场景,不同用途,不同材质,循环回收为重点,产品包装设计时就考虑到易回收的特性,把可降解的特性作为重点。

其二,重视降解材料的科研投入,老百姓觉得成本高,质量差,我们就针对老百姓的需求研发出节省老百姓成本的,物美价廉的环保塑料,也要解决质量差的材料问题。科研不是大力出奇迹,科学的最高境界是简单和普世,这样的好产品老百姓才会拥护。

教育不应只注重考试,堆砌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掌握思维方式,能让人分析、理解、运用知识,举一反三的形成创造革新,禁塑市场管理也不能像禁毒一样,只是减法,就会罚款,政府应该告诉老百姓禁塑中的新替代品有哪些,质优价廉又符合环保要求,真科学是1+1>2,我们现在禁塑之路方向错了,也像我们的教育要改革了。

          科学的最高境界是简单普世


上一个:男性不孕不育----微塑料

下一个: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