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模做样”的可降解塑料?
详情
琳琅满目的瓶装饮料,精致、多样的外卖餐盒,廉价好用的塑料食品袋……在人们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中,塑料制品凭借着出众的便携能力,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然而,人们似乎正在为这种便利付出代价。
1. **饮食摄入**:微塑料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例如,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可能会吞食微塑料,然后被稍大一些的鱼类吃掉,最终进入人体。此外,食盐等食物中也含有微塑料。
研究发现,15个品牌的3种食用盐样品中均含有多种类的微塑料。
2. **皮肤接触**:微塑料也可能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人体。例如,我们在使用含有微塑料的化妆品或者个人护理产品时,微塑料就有可能通过皮肤进入人体。
3. **空气吸入**:微塑料也可以通过空气吸入的方式进入人体。例如,空气中的颗粒PM2.5,来自柴油尾气的颗粒,以及汽车轮胎刹车摩擦产生的颗粒,都能够穿过细胞膜,引发氧化应激和炎症,并与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或肺癌死亡风险增加有关。
4. **饮用水的摄入**:微塑料可以通过饮用含有微塑料的水进入人体。例如,一项研究发现,每瓶1升装的瓶装水中,约含有24万个纳米和微塑料颗粒,这可能对饮用者造成严重的健康风险 。
以上就是人体可能摄入微塑料的几种途径。为了减少微塑料的摄入,我们可以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妥善处理塑料垃圾,做好垃圾分类,不随意丢弃。同时,尽量选择棉质衣物以及购物袋;日常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避免使用一些含有微珠的日常洗护用品,选择一些含有天然去角质成分的产品,比如燕麦片或盐 。
微塑料如何进入人体
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人类的食物可能会累积多种元素或毒素。微塑料被水生生物摄取从而进入食物链、最后进入人体,可能是人类摄入微塑料的主要途径之一。比如扇贝等低营养级水生生物,由于在摄食过程中只能判断颗粒物的大小,可能会摄入微塑料。此外,食盐等食物中也含有微塑料。2015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收集了15个品牌的3种食用盐,发现样品中均含有种类丰富的微塑料。
另外,微塑料还可以通过水环境进入人体。曾有研究者对中国多个城市的自来水样品进行检测,发现各样本均存在呈碎片状、纤维状和球形等不同形状的微塑料。作为人体代谢的基础物质和必要环境,一旦在饮用水中存在微塑料,人类暴漏与微塑料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在呼吸、接触物品的同时就可能接触微塑料。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李明菊等人曾在文章中指出,一个轻度活动的男性每日可吸入微塑料颗粒接近300个。在肺癌患者的癌组织和邻近的肺组织标本中,通过病理检查也可见到纤维素和塑料微纤维。另外,人类在接触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物品时也可能沾染微塑料。2017年,我国学者进行的市场调查发现,7.1%洁面和2.2%的塑料外包装沐浴产品含有微塑料,比如牙膏、磨砂膏和防晒霜等。
长期以来,塑料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惰性物质。人们认为,微塑料在进入人体后,会经过胃肠道、胆道被排泄出体外。然而,有动物研究表明,小于10μm的微塑料可以穿过细胞膜进入循环系统,并到达其他组织。其实,微塑料确实可能通过循环系统到达全身各个器官。此前已有研究证实,人类胎盘对50、80和240纳米的聚苯乙烯和聚丙烯微塑料具有渗透性。
尽管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确认微塑料对人类的毒性,但塑料制品在生产过程中有时会被掺入各种有毒添加剂来提升性能。同时,微塑料的疏水性和高表面积使其能够吸附积累持久性污染物,形成毒性集合体。随着微塑料进入人体发生释放,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者对动物进行微塑料暴露实验,证明了微塑料可能造成炎症和细胞损伤等。研究人员担心,长期暴露于微塑料中会对人体细胞造成损害。